• <blockquote id="usiog"><label id="usiog"></label></blockquote>
  • <samp id="usiog"><label id="usiog"></label></samp>
  • <samp id="usiog"><sup id="usiog"></sup></samp>
  • 切換繁體版 | 手機版 | 平板版
    今日廊坊
    本市動態 部門動態 區縣動態 社會民生 媒體關注
    政務公開
    信息公開 市委工作 政府會議 政策解讀 新聞發布 發展規劃
    互動交流
    咨詢投訴 來信選登 在線訪談 草案征集 征集調查
    走進廊坊
    城市綜述 自然地理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城市名片
    政務服務

    可愛的廊坊

    廊坊城區街道溯源及地名演變

    2022年06月16日 來源: 《廊坊日報》 作者: 劉化田 字體:  

    一、市井地名成因

    地名,記錄著歷史,承載著鄉愁,蘊含著一個地方的根與魂,是地域歷史文化的名片。

    轄區地名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每個地名都有一段歷史,一段故事,是歷史文化的見證。相應的老街道、老胡同、老里巷、老建筑、老商鋪等共同展現出年代的肌理,是珍貴的“文化檔案”。

    廊坊的歷史,應該從兩千多年前漢朝初年始設安次縣去追尋。廊坊地名最早見于清朝《乾隆東安志》(安次縣曾稱東安)地理篇:“郎房,距城(當時縣城治所在今仇莊鄉光榮村)30里”,是隸屬北昌里的小村落。

    廊坊地名引起關注源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朝廷修建北京至山海關鐵路,在此設立三等火車站。鐵路開通后,車站周邊經商、居住的逐漸增多,以老火車站為原點,向四方延伸。當年,最早在火車站出站口東北側150米的地方,先后建起三義煤棧和經營飯鋪、住宿的順興任家店,以及販賣煙酒茶糖、代賣藥材、廣貨的鴻升號。因為鐵路是西北、東南走向,無法形成正規的建房方位,加上當年商鋪建筑無序,在這里形成一塊三角形的空間,即人們所說的“三角地”。它是今天廊坊市區的原點。

    在老火車站旁三角地,先后有德茂隆糧棧、洪順居飯館、瑞豐恒雜貨店、隆盛益布店、東升號糧棉、長蘆官鹽店、億遠棧等多家商鋪。廊坊火車站營運后,在站房左側修建一座跨鐵路天橋。

    在鐵路兩側形成最早的街名:東大街、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后來延伸出東小街、南小街、西小街、北后街。

    民國初年,廊坊漸形成方圓商品集散地。1913年,廊坊建立行業商會,確立四條大街開設集日,十天一集,時間錯開,便于市民買賣。沿四條大街形成廊坊最早的胡同地名。東大街:丁家胡同、浴池胡同、高家胡同。南大街:東西胡同、東南角胡同、杜家胡同、清真胡同。西大街:崔家胡同、羊肉胡同、白家胡同。北大街:順興胡同、北后街胡同、振德胡同、振永胡同。

    在這以后,廊坊標志性的各類地名相應出現:東營盤、勸忠祠、烈士墓、老貨場、四眼井、聚盛源燒鍋、廊坊第一小學、電訊增音站、郵政局、靈山寺、棉花改良促進會、鐵路醫院、河北銀行、車站水塔、日軍碉堡、王富之診所、墩臺、糧食市、牲畜市場……

    探尋老地名的成因,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廊坊最早地名蘊含一座城市的經歷。

    1930年,為防匪患,廊坊商會在四條大街的盡頭安裝大門。東門在今天廊坊第二小學西側,南大門在原向陽商店北側,西大門在原前進胡同西側,北門在原同源糧店后邊。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1938年,廊坊四門向外延伸,東門在原安次縣文化館,南門在原第四糧店、西門在原永紅里,北門在原縣政府招待所北側。1940年,廊坊四門擴展,東門在小廊坊村,南門在原經委辦公樓,西門在菜豆莊,北門在原安次縣裝卸隊附近。城內面積5平方公里。

    地名是一個轄區基本公共信息,含有很多的文化元素,包括遷徙、社會、姓氏、民俗、人文、吉祥、寄托、寓意等多方面。

    1937年“七七事變”前,廊坊各行業進入興盛時期,涉及五金百貨、糧棉、雜貨、中西藥、飲食、布業、煤炭、修理、手工服務等十大行業,共有250多家商鋪。受時代影響,其中有120家商鋪的名稱以店主姓名形成。如三角地:梁鳴岐肉鋪、于洪澤菜鋪。東大街:解文魁理發所、金福興裁縫鋪。南大街:王文書店、劉凱庚防育眼科所。西大街:劉萬順飯館、孫繼寶紙煙樓。北大街:笪景奎糧店、杜耀卿醋醬房。

    以吉祥命名的商鋪共有90余家:振興糧店、瑞恒布店、慶豐煤油公司、華興糧棉棧、萬隆雜貨、乾興貨棧等。

    以方位命名的10多家:東方糧棧、東來順牛羊肉、中興貨棧、中天五金、東和號雜貨、中興恒廣貨、東瑞興謀棧等。

    以其他稱謂命名的有同太和油坊、天祥藥店、天豐布店、海記服裝、增興雜貨店、義興糧棧、飛飛報館、大升號雜貨鋪、天慶遠酒店、警察八分所、女子學校等。

    市井地名是一種原居民生活化、自然化、甚至是無序化的文化現象。它發源于街區小巷,帶有很多的商業傾向,特點是通俗淺近,并充滿變幻而雜亂無章的小市民文化。它反映著居住者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心態。

    受到社會環境影響,有些名稱不夠規范,甚至有些粗俗,但它是獨特的名稱。

    二、時代地名的變遷

    1950年,因為永定河多年水患積淤,安次縣城治所從老縣城(今光榮村)遷到廊坊鎮內。鎮內的地域面積迅速增擴。以東、南、西、北的四條大街為主干道逐漸向四處延伸,與其相應的以居民聚居的胡同、里、巷的名稱沿著四條大街形成。這一時期先后有:大官莊大街、蔡莊大街、西小農、禮堂胡同、振智胡同、同福里、振發胡同、益民里、新德里、幸福里、左家胡同、利民胡同、興安里、富源里、永生胡同、小廊坊大街、北后巷、陵園西胡同、廣場胡同、衛國胡同、操場胡同、南城根胡同、刀把胡同、大坑沿胡同、旅館胡同、澡堂胡同、力生胡同、半截胡同、順城胡同、龐家胡同、人民胡同等近50處。

    20世紀60年代,受到政治環境影響,廊坊鎮內部分街道、胡同、里、巷名稱被改變,有:原西后街改為龍江路、原西小街改為長虹街、原康平路改為反修路、原西后街改為海港道、原萬全里改為向陽里、原廣平里改為紅衛里、原安順里改為大慶里、原泰山路改為紅旗路等。

    這一時期,又增加了新地名:革新里、長征胡同、永革胡同、立新胡同、永紅里、向陽胡同、利紅胡同、星光路、大寨路、大慶道、支農道、紅光道、東風路、安源里、紅星胡同、星火巷、新紅里、永紅里、永革胡同、紅衛道、向陽里。

    1969年天津地區機關從楊柳青遷到廊坊鎮(1974年1月啟用廊坊地區名稱。1989年4月建立地級廊坊市),20世紀70年代初期石油管道局,以及中、省、地直企業、大專院校相繼搬入,至80年代初期,廊坊鎮內的地域面積迅速擴大,相對應新的道路、街、胡同、里、巷名稱一并增加。隨著社會進程和城鎮功能不斷變化,這一時期形成的名稱比較規范,并且融入具有地域特點、發展定位和人文歷史等文字組合的名稱。鎮內南北走向的主干道有:北大街、新華路、建設路、新開路、南大街、常甫路均以鐵路為起點向南北延伸,與東西走向的愛民道、永豐道、金光道、建國道、解放道、光明道相連接,道路基本成為方格狀。

    1977至1978年,安次縣廊坊鎮先后建立了小廊坊、愛民街、北大街、東風路、西大街、大慶街6個街道辦事處。

    這時廊坊鎮內形成的有豐盛路、裕華路、廊北路、益新里、安新里、光明里、幸福里、新光里、福新里、利民胡同、朝陽胡同、永進胡同、建民里、富強里、和順里、長安里、文教胡同、力生胡同、常青路、永興路、晨光路、巖松胡同、民主胡同、團結胡同、廊津路、友誼胡同、新村胡同、興安里、廣安胡同、建華里等70多條地域名稱。

    據當年統計數字表明:全鎮共有路22條、道14條、街26條、胡同57條、里81條、巷12條、以條命名的63個。例如:陵園西一條、二條、三條。春光胡同一至五條。玉環里二至八條。其中除主干道路是柏油路以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街、胡同、里、巷、條為磚路、土路。

    地名,是轄區內的一張名片,蘊含著地域特點的歷史文化,展現著延續不斷的靈魂,是城鎮發展的文化載體,對于地域名稱,我們要尊重它的時代性、地域性、紀念性、親和力、吸引力和依附力。

    根據國務院文件精神及河北省、廊坊地區地名領導小組安排,1981年,安次縣成立地名普查辦公室,對轄區進行地名普查,并對普查后的地名實行標準化管理。同時對廊坊鎮內的部分地名進行更改,例如:紅旗路改為壽安路、光明街改為小橫街、龍江路復名西后街、海港路復名為北后街、金鋼道改為富民道、大寨路改為西寧路、新光里改為玉環里等。

    這一時期,對當年廊坊鎮內一些無名的街道、路、胡同、里、巷、條進行命名的有:順昌街、泰安路、智勇里、民政街、統建里、公平里、凌云里、公德里、廊萬路、華安里、華亭里、愛國胡同、北城胡同、北城南里、同樂胡同、農村巷、文慧里、銀匯里、富源里、春光胡同、錦繡里、賓安街、公園胡同、百花胡同、廊武路、管道一街、工農街、文昌里、愛民西道、師專路、如意胡同、南門外大街、興國道等116條。

    新中國成立后,廊坊鎮的隸屬變遷:1948年12月,安次縣在原來的廊坊村設鎮。1949年,安次縣分成11個區,廊坊鎮為第四區駐地,轄8條街道、36個村莊。1950年,安次縣城遷到廊坊鎮后,廊坊為安次縣一區駐地。1953年恢復廊坊鎮建制。1982年成立廊坊市(縣級)以前,安次縣廊坊鎮地域面積23平方公里,共有道、路、街、胡同、里、巷、條278條,包括有名稱的路19條、道16條、街13條、胡同56條、里44條、巷5條、9個條。重新命名的共116條,其中有路4條、道7條、街8條、胡同19條、里70條、條有8處。其中經研究取消、合并9處,當年實有各類地名269條。

    了解廊坊鎮轄區內道路、胡同、里巷的變化,可以探尋這座城市一百多年來的發展脈絡。不同名稱的成因都有著時代背景,體現出不同年代政治、經濟、歷史、人文、習俗的印痕。它像一部老電影以其懷舊、斑駁的影音,展現在人們眼前。

    三、不能忘卻的鄉愁

    回顧廊坊這座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一道一路、一街一巷、一磚一瓦蘊含著歷史和人文氣息。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40年前廊坊鎮內的269條道路、街、胡同、里巷的名稱除老火車站、老三角地、水塔、碉堡、金光道、新華路、和平路、光明道、西后街胡同等少而又少的地名存留外,廊坊鎮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各類地域名稱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今天,佇立在新建的高架橋上去追尋40年前的廊坊鎮,已如同一個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1982年,經批準,安次縣管轄廊坊鎮內的小廊坊辦事處名稱未變、北大街辦事處名稱未變,原愛民街辦事處改為北門外辦事處、原東風路街辦處改為新開路辦事處,原西大街辦事處改為天橋西辦事處、原大慶街辦事處改為南門外辦事處,加上北史家務、南尖塔、桐柏、北旺劃出,建立廊坊市(縣級)。

    隨著廊坊城市的發展,其范圍逐漸向周邊延伸,與城市擴充相對應的是一大批新命名的道路、胡同、街巷名稱形成。特別是近年來對城市城中村棚鋪區拆遷改造工程實施,那些延續多年的地名逐漸消失。

    一個轄區內的道路、街巷、胡同的名稱屬于地名的范疇,它沉積著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濃縮著多種文化元素。

    廊坊老火車站左側的老天橋,已留存在老回憶之中。那棵見證老火車站滄桑的大槐樹,一夜之間就被人鋸倒了。曾經繁榮的四條大街、四條小街,以及那些縱橫城區的胡同、那些在這里居住了近百年的居民、那些沿街的250多家商鋪,以及繁華一時的集日……已被商店代替。

    廊坊老火車站以及附屬設施沒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很是可惜。它同樣具有歷史發展記憶。1937年7月末,“盧溝橋事變”后抵御日軍入侵的戰斗就發生在廊坊老火車站。當年馮玉祥將軍曾經在東營盤駐防,率領官兵在境內打敗張勛復辟的辮子兵,并指使部下在廊坊老火車站謀殺皖系頭目徐樹錚。

    清朝末年在菜莊村北的墩臺遺址呢?民國年間由籍內鄉紳馬蘊民出資建立的安次縣簡易師范(今廊坊師院前身)現在何處?20世紀20年代初期中共黨員沈小田在廊坊火車站發展黨員的秘密聯絡點呢?當年的烈士墓、王寨村西南的義地、民國年間北平名醫來廊坊防疫建立的防疫點呢?1948年底,國民黨轟炸廊坊火車站天橋南側曾留下的彈坑呢?值得欣慰的是,就在前不久,一位老廊坊人在今廊坊第二小學西側,一家店鋪的臺階下發現了當年馮玉祥駐防建立勸忠祠時留下的一塊殘破石碑。

    老地名的變化、消失和新地名的產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我們應該有意識地保護一些具有文化底蘊的地名,會同有關部門做好保護,對于消失的地名是否可以通過影像、文字、檔案等形式保存下來?

    現在由老火車站北出口通往老三角地的那條不足百米的西后街標牌,釘在歷經百年滄桑老磚墻上。

    歷史地名情系著廊坊文化,記述著城市功能變化的軌跡,讀懂這些地名,就理解了廊坊的前世今生。

    城市中的每一條路,一條街,無論是規劃建設,或者是拆遷改造,從一片荒蕪走向繁榮,都會賦予自己新的名稱。這些地名的背后,或見證著城市的歷史變遷,或展現出人文脈絡,或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近40年來,廊坊市主城區逐漸擴大,特別是與城市規劃相配套的廊坊開發區、廊坊臨空經濟區成立以后,一大批突出城市特點,蘊含著歷史文化元素、寓意興旺繁榮的新地名出現。例如:曙光、永豐、祥云、廣陽、順安、祥云、東安、金源、創業、科通、潤澤、安慶、安昌、安銘、安澤、龍澤、龍翔、富強、富余、匯銘、云澤、春雨、華安、華興、宏業、敬業、祥泰、興遠、鴻福、瑞興、業興……

    地名如人名,這與廊坊人文歷史息息相關。地名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接續著百年的情感傳承,我們應該敬畏,敬重。

    對于新地名的規劃、調查、評估、審定是項嚴肅的事,要使這些新地名服從城市總體規劃、貼近時代,貼近地域特點,體現城市整體形象。一定要克服脫離城市規劃、缺少歷史文化底蘊、憑主觀意識、個人意念、任意拔高等弊端。

    老火車站、三角地、西后街等構成廊坊城市原點,富有歷史記憶,我們要尊重地名,做弘揚城市文化的積極踐行者。(完)

    瀏覽量: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 <blockquote id="usiog"><label id="usiog"></label></blockquote>
  • <samp id="usiog"><label id="usiog"></label></samp>
  • <samp id="usiog"><sup id="usiog"></sup></s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