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quote id="usiog"><label id="usiog"></label></blockquote>
  • <samp id="usiog"><label id="usiog"></label></samp>
  • <samp id="usiog"><sup id="usiog"></sup></samp>
  • 切換繁體版 | 手機版 | 平板版
    今日廊坊
    本市動態 部門動態 區縣動態 社會民生 媒體關注
    政務公開
    信息公開 市委工作 政府會議 政策解讀 新聞發布 發展規劃
    互動交流
    咨詢投訴 來信選登 在線訪談 草案征集 征集調查
    走進廊坊
    城市綜述 自然地理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城市名片
    政務服務

    歷史事件

    新四軍在固安跨越永定河挺進東北前后

    2022年05月11日 來源: 《廊坊日報》 作者: 孫東振 字體:  

    黃克誠致電黨中央 建言大軍進東北

    1945年8月,抗戰勝利,中國革命進入新階段。蔣介石國民黨假意和平,積極備戰。他一方面通過與中共和談拖延時間,另一方面在各地頻頻制造摩擦,搶占勝利果實。他們占領交通線和重大城市,準備與中共大打出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中共中央直面挑戰,與國民黨反動派作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時任新四軍3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正率第3師主力到淮南津浦路西,與新四軍第2師會合,以阻止桂系國民黨軍東進。9月13日,回師蘇北經過華中局駐地時,他得知蘇聯紅軍已占領東北,我軍當時只有少量進入東北,就請時任華中局書記饒漱石給中央發報,建議中央立即派大部隊到東北去。不管蘇聯紅軍同意與否,都要下決心進軍東北。饒漱石認為當時這樣做不妥,不同意發這個電報。黃克誠便以個人名義起草了一封內容針對當前局勢及軍事方針的意見和建議電報,9月14日,經華中局電臺向中央發出。

    “蔣介石同我黨談判毫無誠意,只是以和平談判作欺騙人民、麻痹我軍和拖延時間之手段。而在軍事上,敵人以大軍積極進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以必要兵力控制我軍可接近之山脈……估計頑軍……到適當時機,和平壓力無效后,即以大軍向我進攻,以收各個擊破之效。我軍數量雖大,但精干堅強之主力不多,占領地區大;我主力分散各大戰略根據地,除山東外,突擊力量均欠強大,均很薄弱,各根據地內均有敵頑之據點,控制有鐵路及大城市。

    “東北既能派隊伍進去,應盡量多派,至少應有5萬人,能去10萬人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創造總根據地,支援關內戰爭?!?/p>

    電報最后說:“我對各方面材料了解甚少,可能有片面之處。但我認為,目前我黨若沒有聯成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就不會有大的勝利:沒有大規模決戰的勝利,就不會有聯成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故集中兵力決戰,當為當前之急。如依靠談判或國際干涉,均帶有極大危險性?!?/p>

    長期的軍事斗爭生涯,錘煉出黃克誠的斗爭智慧。

    科學預判軍情?兵貴神速千里躍進

    電報發出9日后,黃克誠接到命令,要其率新四軍第3師主力開赴東北。他即刻著手進軍東北的部署。當時先遣進入東北的曾克林、李運昌部傳回來關于東北到處是武器和物資的信息,上級考慮負重過多將影響行軍速度,要求部隊把武器留下來交給地方,說到東北就能拿到新的。黃克誠思維縝密,他想,目前情況瞬息萬變,部隊到東北后萬一拿不到武器,將怎么打仗?而且途中沒有人敢保證完全沒有戰斗。所以,他堅持部隊要全副武裝去東北。估計到進入東北之后要入冬了,寒冷氣候與蘇北迥然不同,解決部隊冬裝亦是當務之急。盡管當時受到一些責難,黃克誠還是堅持部隊帶上棉衣,全副武裝,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后來到東北,因為蘇聯與國民黨政府訂有《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不準我軍進入大城市,不準我軍接收蘇軍繳獲的日偽軍用物資。當時東北土匪較多,人民群眾聽信國民黨欺騙宣傳,對共產黨軍隊不了解,情況嚴峻。黃克誠在給毛主席電報時談到部隊面臨的“七無”:“無黨(組織)、無群眾(支持)、無政權、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實踐證明他的預判完全正確。9月28日,黃克誠同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隨師部從淮陰啟程,向山東進發。

    雖然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曾指示3師到山東以后可停留一個時期,但黃克誠認為部隊兵貴神速,捷足先登,進軍東北應不失時機、爭分奪秒,滯留山東則非常不利。他于10月4日向中央軍委發電報請示。兩天后中央軍委來電:“為迅速達成戰略任務,三師部隊在到達山東后,應兼程北進,不能在山東擔負戰斗任務?!?0月12日,部隊進入山東臨沂,休整兩天補充了糧食,即向河北進發。經沂蒙山區的蒙陰、新泰,10月21日到達萊蕪城北停留一夜,22日過膠濟鐵路和黃河,10月26日到達渤海區商河、濟陽一線。10月31日經德平在東光以南穿津浦鐵路進入河北景縣。11月2日進入冀中獻縣、河間一線,又經霸縣、固安,跨過永定河,在廊坊地區越過平津鐵路,于11月10日抵達冀東三河、玉田一線?!靶兄料愫拥貐^時,每天都能看到美造的國民黨運輸機向東北方向飛去”“當時連日降雨,道路泥濘難行,部隊又無雨具,不得不就地休息了兩天,補充糧食?!?/p>

    這時,敵杜聿明部5萬余人逼近山海關與我守衛山海關之山東部隊楊國夫師接觸??紤]到部隊已難按原計劃經山海關進入東北,黃克誠便于11月8日向中央軍委發電報,建議由山海關以西繞道冷口出關。14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發來電報,令黃克誠部與梁興初師速分路平行前進,限24日到達錦州地區休整。15日,毛澤東又電示東北局:“我黃、梁兩部四萬二千,遠道新到,官兵疲勞,地形不熟……應令黃、梁兩師從冷口、界嶺口分路隱蔽開至錦西、興城三角地區,處于內線,休整部隊,消除疲勞,補充槍彈,熟悉地理民情,演習夜戰,準備決戰?!辈筷牥疵顝挠裉锝涁S潤、遷安,由冷口出關,又經青龍、建昌,于11月25日到達錦州附近的江家屯?!耙咽巧钋锍醵瑫r節,天氣越來越冷,白天變得短多了,早晨出發天還很黑,到宿營地時已伸手不見五指。走到遷安附近,村莊也比在香河、玉田地區疏少,宿營地的配置不得不拉大距離。很多戰士只好睡在地上,有的住在牛棚或苞米樓里?!?/p>

    新四軍第3師主力部隊4個旅、3個特務團共3萬5千余人從蘇北徒步行軍,跨越江蘇、山東、河北、熱河、遼寧五省,歷時兩個月,完成了進軍東北的任務。由于長途跋涉,部隊傷病等原因,發生一些減員,到達東北時,部隊的人數是三萬二千。

    新四軍老戰士回憶:“部隊行軍速度一天天加快,由日常行軍變為急行軍。每日行程由35—40公里增至60多公里。在沿途根據地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的支援下,指戰員情緒高漲,精神飽滿,不畏艱苦,不怕困難,一直保持著高昂的斗志?!?/p>

    行軍中為了保持部隊的隱蔽性,每個新四軍戰士嘴里都咬著一根小樹枝?!伴_始部隊還能日行百里,后來一天就只能走70多里了,幾天后我累得只能半閉著眼睛一邊打瞌睡一邊跟著隊伍往前挪?!毙滤能娎蠎鹗苛值掳l回憶。

    新四軍跨過固安永定河大橋的照片為隨軍記者拍攝,備注的時間準確無誤,與《固安縣志》記載吻合。

    固安軍民全力支援?新四軍跨過永定河橋

    抗戰期間,固安軍民與敵寇浴血奮戰,境內除林子里戰斗,還有1944年冬拔除馬莊據點,1945年馬公莊伏擊戰、新房子殲滅戰、全殲渠溝據點偽軍、獨流七晝夜據點攻堅戰等。1945年8月27日八路軍占領固安城。固安解放區有政治基礎,且離有敵重兵把守的京津保三地均有一段距離,符合中央快速通過進入東北要求。新四軍3師外,來自延安的359旅、警1旅,晉冀魯豫21團、晉察冀部隊1部,山東7師、1師,進軍東北均從固安穿過。固安此時屬冀中區十分區,負責接待大部隊。75團團長李德才率部隊在北寧路兩側日夜守護,他是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抗戰開始后,來到冀中抗日前線。他沒文化,說話粗聲大嗓,人稱“李老虎”。晉察冀軍區第十分區政委兼地委書記曠伏兆負責接待,名字和劉秉彥因抗日斗爭為固安人熟知??h大隊、區小隊先期剿匪肅清敵特,現在武裝警戒晝夜執勤,群眾踴躍為部隊補充糧草,修路架橋。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永定河大橋旁邊打樁戧柱,橋上有人負責瞭望。

    據《固安縣志》載,1955年4月,固安縣永定河北3個鄉25村劃歸北京市大興縣。而此前的永定河大橋在固安境內。

    憶往昔,歲月如河。保存于國家博物館的這張珍貴照片,歷經76年歲月滄桑,記載著固安軍民投身解放事業的一段珍貴記憶。

    瀏覽量: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 <blockquote id="usiog"><label id="usiog"></label></blockquote>
  • <samp id="usiog"><label id="usiog"></label></samp>
  • <samp id="usiog"><sup id="usiog"></sup></samp>